|
在文学的长河中,《朝花夕拾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其经典语录如同一串串灵动的音符,奏响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,诉说着作者鲁迅那丰富多彩又饱含深情的往昔岁月。
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椹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,就有无限趣味。油蛉在这里低唱,蟋蟀们在这里弹琴。翻开断砖来,有时会遇见蜈蚣;还有斑蝥,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,便会拍的一声,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,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,何首乌有拥肿的根。有人说,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,吃了便可以成仙,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,牵连不断地拔起来,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,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。如果不怕刺,还可以摘到覆盆子,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,又酸又甜,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。”这段文字,用细腻入微的笔触,为我们勾勒出了百草园那充满生机与童趣的世界。百草园,是鲁迅童年记忆中最为温馨美好的角落。在这里,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,聆听着油蛉和蟋蟀的演奏,探索着蜈蚣、斑蝥的奥秘,追寻着何首乌那神秘的人形根。每一处景物、每一种生物,都承载着他无尽的欢乐与好奇。那碧绿的菜畦、高大的皂荚树、紫红的桑椹,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;鸣蝉的长吟、黄蜂的伏动、叫天子的直窜,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。百草园,宛如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,让鲁迅忘却了尘世的烦恼,尽情地沉浸在这无忧无虑的时光里。这段描写,不仅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。它让我们明白,即使岁月流转,童年的那份纯真与美好,始终是心中最珍贵的宝藏。
“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,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,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,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,……都无从知道。总而言之: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。Ade,我的蟋蟀们!Ade,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!……”这段离别之辞,饱含着鲁迅对百草园的深深不舍与眷恋。从无忧无虑的百草园,突然要踏入那被称为最严厉的书塾,他的内心满是迷茫与失落。那些曾经陪伴他嬉戏玩耍的蟋蟀、覆盆子和木莲们,此刻都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伙伴。一句“Ade”,简单却又无比沉重,道尽了他与童年乐园的诀别。每一个“也许”,都像是他对即将失去的自由和快乐生活的无奈追问。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被送进书塾,只知道从此以后,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,在百草园里肆意奔跑、尽情探索。这份离别之情,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,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长过程中那不可避免的阵痛。它让我们明白,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告别过去,向着未知的前方前行,而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,将永远珍藏在心底,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温暖的慰藉。
“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;雪一下,可就两样了。拍雪人(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)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,这是荒园,人迹罕至,所以不相宜,只好来捕鸟。薄薄的雪,是不行的;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,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。扫开一块雪,露出地面,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,下面撒些秕谷,棒上系一条长绳,人远远地牵着,看鸟雀下来啄食,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,将绳子一拉,便罩住了。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,也有白颊的“张飞鸟”,性子很躁,养不过夜的。”这段捕鸟的描写,生动有趣,充满了童真童趣。在冬天那个相对无味的百草园里,一场雪给鲁迅带来了别样的欢乐。捕鸟这一活动,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。他细致地描述了捕鸟的过程,从准备工作到捕捉技巧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感。扫雪、支筛、撒谷、牵绳,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,仿佛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。而当鸟雀落入陷阱的那一刻,那份惊喜与满足溢于言表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捕鸟经历,更是他与大自然亲密互动的珍贵瞬间。它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鲁迅那充满活力与好奇的一面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无尽乐趣。它提醒着我们,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只要用心去感受,都能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,点亮我们的心灵。
《朝花夕拾》中的这些经典语录,如同一把把钥匙,打开了鲁迅童年记忆的大门,让我们得以窥探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。它们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永远珍藏。
|
|